首页 基督徒园地 永远的团圆        ...

永远的团圆                   

0
friends, celebration, dinner-581753.jpg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可以说是新春佳节最大的主题。

这期间,人们总会不辞劳苦,如民歌所唱那様,「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往父母或其他近亲家里。然后,一大家子人人欢天喜地,开怀畅饮,共度一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这种传统习俗就叫「团圆」。

所谓「团圆」,指具有直接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属齐聚一堂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团,圆也」。团圆,即圆上加圆的意思,表示亲人相聚是何等美好、何等满足的事情。那么,这样完美的好事,为什么不表示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而仅仅表示一种短暂的行为呢?

酒足饭饱之余,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相信对于启迪人生智慧,会有裨益。

一、传统意义上「团圆」的缺失

说起传统意义上的「团圆」这个观念,实际是人们愿景与现实相碰撞的矛盾组合体。

周易哲学讲的是「天道忌满,人道忌全」,一件事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便是缺失遗憾的开始。因而,可以说,「团圆」就有点像「叶公好龙」的故事。当我们看的影视剧,每到「大团圆」时,必定就要出现「大结局」。不难理解,若是再演下去,非触及心底的忧患不可。正所谓「相处好,同住难」,真要是「团圆」成为一种状态,难免不是一出《红楼梦》的大戏。

另一个角度看,「团圆」的前提必然是离散。就这个问题,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给出了生动的答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下阙)。苏轼被一轮明月这么一照,就看出了人世间情感的关键字,只在乎一个「圆」字。不由得感慨而道:月亮应该不会对人有什么恨吧,为何偏在人离乡背井之际,才那么圆呢?一句话,说透了「人有悲欢离合」与「月有阴晴圆缺」,实在是「古难全」的无解之结。

这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讲到「团圆」就只能点到即止;因为越是珍惜团圆的欢欣和甜美,就越是凸显离散的无奈与苦涩。

自从我们最早的祖先,背离造物主上帝的美意,被赶出「伊甸园」之后,人生旅途从此便只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诗《黄鹤楼》崔颢)。「团圆」这个概念,实际已成为我们生命中一道信仰的考题。

二、上帝预备的「团圆」无缺憾

这世界有完美和圆满的事物吗?有!上帝的创造和救恩,事实上就引导我们整个人类,走向那个称之为「天堂」无缺憾的境界。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创造世界,「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创世记二章1节)之后,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创世记二章7、8节)」。然后还为亚当造了一个女人——夏娃,并让他们结合为夫妻,生育繁衍,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忧无虑,并且永无止境。

由此,上帝在造人之初,已经将「完美」安排好了。不过,人心不足蛇吞象,在蛇的诱骗下,我们的始祖偷吃了不该吃的「禁果」,人类历史从此万劫不复,无法圆满。

不过,人类所经历的争战、疾苦、沦丧和毁灭,上帝都知道,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实施拯救;直到两千多年前,祂又差遣独生子耶稣降生人间,实行完全的拯救计划。

祂还透过《启示录》将世界未来的圆满景象,描绘给我们:「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启示录廿一章23节)。「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示录廿一章4节)。

耶稣基督的拯救计划,是以自己的宝血,洗脱我们的罪,使我们在认罪悔改后,有洁净的灵魂,重投上帝爱的怀抱,并在永恒里与主团圆,共享没有尽头的美满。

这并非天方夜谭,每一位信靠主耶稣的人心里都清楚,「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一章9节)。

当我们期盼团圆,惋惜离散,为什么不信靠上帝,得享永远的美满呢?

没有评论

留下您的评论

请填写您的评论!
请填写你的姓名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