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会消息 境中飞扬

境中飞扬

0
bird, seagull, flying-3158784.jpg

人生中总是有顺有逆,而逆境对于任何人,往往都是他人生观最真实、最严酷的考验。例如,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后来却因被小人谗言所陷害,晚年怀才不遇,郁郁寡欢,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却未能遇见明君,以一展鸿图,也曾有“乘桴浮于海”之感叹。

甚至基督徒也难免会在遭遇患难时,怨天尤人。所以圣经的《诗篇》之中,有许多“哀歌”,都是赤露敞开地表达这种心声。既然如此,基督徒与世人有何分别?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那种遭遇横逆,却哭诉无门的景况?

先知《以赛亚书》四十章27-31节,就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经文,来回应这个问题。当时西元前七百多年的犹大国(南国),正遭遇亚述军队的侵袭。首都耶路撒冷被亚述十几万的军队包围,而其他的地方都已经沦陷了。虽然后来由于神垂听先知以赛亚的祷告,圣城解围了(《以赛亚书》卅六 ~ 卅七章),但是全国已经满目疮痍。所以犹太人也不禁向神发出如下的抱怨(四十:27):

“我的道路,耶和华似乎视而不见;我的冤屈,神也并不查问!”

先知以赛亚就从三方面来回答这些犹太百姓的疑问。他的回应,基本上分三部分:(1)我们要认识神的本质(四十:28);(2)我们要认识神作事的法则(四十:29-30);(3)我们脱离困境的秘诀(四十:31)

  1. 神的本质 (《以赛亚书》四十:28)

先知以赛亚提醒灰心丧志的犹太人说:

“你岂不曾知道吗?你岂不曾听见吗?永在的神耶和华,创造地极的主并不疲乏,也不困倦;祂的智慧无法测度。”

先知以赛亚的提醒,对这些神的选民,是有深刻意义的。因为他们的祖先曾在摩西和约书亚的引导下,经历了过红海、经旷野及跨越约旦河的神蹟。如今却好像需要重新被提醒,去认识他们应该早已经认识,却好像还不认识的耶和华神。同样地,即使是基督徒,我们也需要从对神的认识开始,经常去调整、去更新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免得我们自陷困境无法自拔。

首先,我们要知道:神乃是“永在的神”,也就是说“祂是永恒的”。永恒与永远有不同的意义。永远是指很长的时间,永恒却是超越时间的。“永在的神”这个观念提醒我们:不要因为你看不见祂,就否定祂的存在,这是幼稚的说法。譬如说,无线电波与宇宙同时并存,却在100年前才被发现。因此在100年以前,人们会否认有无线电波的存在,甚至直到今天,南美亚马森河的印地安土人,都还会否定无线电波的存在呢!但这是人类经验的局限性所致。所以不要以经验,去否定神的存在。神比你我的经验大多了!

其次,这位神乃是“造物的主”。这强调:造物者赋予人“人生的意义”,即便人类所遭遇的患难,也都有祂的旨意和计划。但在患难中,人们最容易感到迷惑,失去信心与勇气。孟子这位有睿智的圣人就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对孟子而言,这“天”乃是有意志、有位格的神。而对神笃信不疑的基督徒也会说:“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罗马书》五:3-4)

第三,这位神是“不疲乏、不困倦的神”。也就是说,祂绝非因困倦而不理会人的呼求。相反的,祂要人无论大小事,“凡事祷告”(《腓立比书》四:6)。有些信徒却秉持“大事祷告,小事自己来”的错误想法,难怪信主多年,却很少祷告。此外,十八世纪一些自然神论者,如美国开国元勋杰佛逊等人,虽然不否认神创造世界,却坚持认为,神已经不理人间事了。所以他们既不读经,也不祷告,更不去教会。先知以赛亚却提醒我们:神要我们向祂祈求,因祂并不困倦。

最后,这位神乃是“智慧无穷的神”。因此,祂有祂既定的计划,也按祂的时间表行事。我们必须信赖神的智慧,并竭力去寻求、明白祂的旨意。然而,今天有许多人却坚持己意,向神强求。这是一种错误的心态,也扭曲了神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如果你真的相信神的智慧是远超过你的,你就不会误以为每次祷告都需要向神提出“详细规格与交货期限”,好像免得神送错货,或耽误时机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基督徒的祷告都只能很消极、很无奈地说:“好吧!神啊,那您就看着办吧!反正我也没办法”。相反的,我们可以像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那样,说:“神啊!若是可行,将……(譬如说:这位姊妹、这个工作机会等等)给我。然而不照着我的意思,而是照着的意思”。这才是正确的祷告态度。

  1. 神行事的法则(《以赛亚书》

四十:29-30)

另一方面,以赛亚也提醒世人,神帮助人的原则很简单,那就是:

 “疲乏的,祂赐能力;软弱的,祂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强壮的也必全然跌倒”

换句话说,神的原则是:你必须自己肯降卑,并主动寻求神的帮助,否则神将袖手旁观。因为神既已赐给人自由意志,就不会扭曲人的意志,勉强人随从祂。耶稣曾说过:“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不是召义人,乃是要召罪人。”(《马可福音》二:17)在这段语含玄机的话中,耶稣其实是在说:自以为健康的人,不会找医生;自己承认有病的人,会主动找医生。自以为义的人,不会找耶稣;自认有罪的人,却是耶稣所呼召的对象。

然而,今天很多人(包括基督徒),却像两、三岁叛逆的孩童,坚持走自己的路,拒绝神的帮助。但是一旦遭到挫折,却又反过来怪神不保守他、护庇他。其实我们不应该向神逞强,因为再坚强、再神通广大的人,也有疲乏困倦的时刻。我们何必敬酒不吃,吃罚酒呢?

中国的古圣先哲对人生许多的领悟,也与圣经不谋而合。例如,他们提醒我们要“虚怀若谷”、“借力使力”、“柔能克刚”。这与古希腊哲学强调阳刚、对抗、否定谦卑的观点,是大异其趣的。

圣经也一再强调:神赐恩给谦卑的人,却抵挡骄傲的人。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提到“八福”,而第一个福乃是:“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五:3)。这些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那就是我们必须在万能的神面前谦卑下来,我们才能从祂那里得帮助。

  1. 脱离困境的秘诀(《以赛亚书》四十:31)

在明白神的本质与祂行事的法则之后,以赛亚才进一步地提供那个得胜的秘诀:

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重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

以赛亚没有用同样也能飞的麻雀为喻,却以老鹰为喻,来表达这个突破逆境的秘诀。因为鹰乃是御风而行的,而这风就是它能力的“新来源”。而其他的鸟类,却是要煽动翅膀才能飞翔。所以不是要得回自己的力量,而是由外来的新能源得力量。

在希伯来原文中,31节“等候”这个动词也可以翻译为“仰望”(中文新译本),故有一语双关之妙。鹰要等候风起之时,又得仰赖这风,才能够直上云霄、翱翔天际,却不疲乏、不困倦。这就是秘诀所在。

因此,我认为这段圣经是从另一个角度,很贴切地表达出庄子在《逍遥游》“鹏程万里”的意思来。陈鼓应在解释“鲲化而为鹏”的寓言时,也说庄子的理想人物,应该先像鲲一样的沉潜深沉,然后才像鹏一般的远举高飞。换句话说,这种人先要能隐匿形迹、深藏不露,等到时机成熟、条件充足,他才出而应世,展翅飞扬。其关键也在于“等候”。 

同时,在如鹰展翅的寓言中,还有一个隐喻,是有关于风的。“风”这个字的希伯来文是ru-ah,这个字也可翻译为“灵”。而希腊文的风与灵也都是pneuma。这个双关语在圣经中,曾多次出现。例如,先知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平原上的枯骨,当风(ruah)由四方吹来,吹到骸骨之上时,灵(ruah)就进入他们里面,他们就成为极大的军队(《以西结书》三七:1-14)。另外,耶稣曾对前来问道的尼哥底母说:“风(pneuma)随意而吹,你听见它的响声,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pneuma)生的,也是这样”(《约翰福音》三:8)。因此“如鹰展翅”的寓言中暗示,鹰倚靠风而飞翔,人却是靠神的灵而行事。这就是另一位以色列的先知撒迦利亚所说的:“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耶和华)的灵”(《撒迦利亚书》四:6)。所以面对困境时,基督徒应该能经历到像使徒保罗所说:“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四:13)这样的恩典,并保持这种出于信心的积极的人生观。

 <摘自 海外校园 > 第九十八期

没有评论

留下您的评论

请填写您的评论!
请填写你的姓名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