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地中海上岛屿林立。第三大岛塞浦路斯,叫人意外地,在地势最高之处──突如多斯(Troodos),有许多教堂、修道院、博物馆藏在山区里。原来,塞浦路斯如台湾一样曾遭许多国家的入侵。人们为了躲避战争,迁往深山,于是生活社交的中心──教堂,便座落在人烟稀少的山林里。
这些教堂、修道院、博物馆,个个赫赫有名,来头不小,甚至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里。而圣约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Agios Ioannis Lambadistis)与凯库斯修道院(Kykkos Monastery),更是圣地旅行团必造访的地方。崎岖的山路,七弯八拐,我坐在巴士里,陶醉于窗外特有的旖旎风光。一幢幢毗连的红顶小屋,被橄榄树丛、葡萄园、无花果树簇拥。躲藏在青翠山谷中的古老教堂,时而出现眼前,时而转头溜走。车子一转弯,景致又不同。
‧圣约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
圣约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有如一位举止端庄的妇女,温婉而恬静,它优雅的氛围令访客自动降低音量,轻声细语;它也如同有教养的闺女,教堂内部的美丽和尊严,只许观赏、不容摄影,只能在教堂外捕捉她的倩影。
圣约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其实是建筑群,是三栋教堂的联合体。第一栋建物为圣伊拉克雷迪斯修道院Agios Irakleidios(或Herakleidios)。十二世纪,修道院旁几公尺处,盖了圣约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到了十五世纪中,可能为了经济考量,增建了一处前厅,两间教堂共同使用。十五世纪末,因着拉丁崇拜仪式需要,又加盖了第三栋教堂。
如今三栋教堂因为屋顶风格一致,从外头看起来会以为是一间教堂,但走进里面便会因为格局怪异,分不太清楚最重要的圣坛位在哪里,才了解这原是三合一的教堂。历经岁月淘洗,多数人只记得第二间圣约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来此参观,多是为了瞻仰圣约翰的圣骨,希望能得到其福祉与庇护。
圣约翰,据说出生于拉巴迪斯蒂斯,小时即展现过人的聪颖天资。成年后,不知为何,吃下未婚妻预备的有毒料理而眼瞎,婚约因而取消。盲眼的约翰没有自暴自弃,灵命反而拓宽,他更多祷告亲近上帝,并感受到困苦百姓的需要,将父母提供的食物与穷人分享,自己只留极小部分维生,于是受当地人们的敬重,被封为圣人。因其死后,人们看到他的坟墓上有光,便向他的父亲求讨圣骨,用来祈祷和治病。
‧凯库斯修道院
马丁路德改教之前,天主教、基督教同一家,统称基督教。膜拜圣人与圣物的陋习传说是在西元155年,有位主教坡旅甲(Polycarp)被罗马政府逮捕处死。前去帮他捡骨的信徒在信中写道,这些骨头「对我们而言,比宝石还珍贵,比黄金还纯净。」又「我们将他的遗骨安置在一个合适之处,但愿上帝准许我们聚在一起,庆祝他的殉道日。」不久,信徒相信殉道者的灵魂与上帝同在,成群结队朝拜殉道者的坟墓。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更开始流行在殉道者的坟墓上建立纪念堂、小教堂、大教堂。骨头、裹尸布、棺木、各样遗物(好比綑绑彼得或保罗的铁链,甚至铁屑)都成了炙手可热、竞相膜拜之物。西元787年尼西亚大公会议,还将这种习俗纳入法典,安置圣人遗物成了教堂祝圣礼的必要部分。
圣人的骨头成了教堂的镇堂法宝,就像约翰的骨头是圣约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的珍宝。而凯库斯修道院的镇堂法宝则是黄金圣母画像。传说中有许多大人物得了不治之症,靠这幅画像而病愈,甚至还传说这画像解决了一场旱灾。凯库斯修道院靠这画像,游客名列突如多斯山区教堂第一,每天有来自各地的信徒前来膜拜。
我们一行人来到圣约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不是为了膜拜圣骨,而是为了那个已经被人遗忘的圣伊拉克雷迪斯修道院。根据传说,圣伊拉克雷迪斯是岛上的第一个主教,他是保罗第一次宣教旅程(西元46-48年)所结的果子,修道院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巴拿巴与保罗为伊拉克雷迪斯施洗。如果传言不假,表示巴拿巴、保罗、还有马可来过突如多斯山区。至于,我们造访凯库斯修道院,也不是为了那幅黄金闪闪的圣母画像,而是根据传说这画像是出自《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之手。如果传闻为真,可以推论保罗应该也来过此处,并将福音带给这区的人。
‧不明白圣经以致敬拜圣人
我们千里迢迢远渡重洋,是为了追溯保罗传福音的脚踪,并设法将所拍的照片与GPS定位资料建立圣经地理网站,供查经时使用。无奈却看到千年来,因着不读圣经、不懂真理,以至于人们被圣人遗物的迷信所愚弄。
我终于领会使徒保罗说的:「犹太人有甚么长处?……第一是上帝的圣言交托他们。」(罗三1-2)犹太儿童五岁开始去学校受教育,12、13岁举行犹太人成年礼之前,他们必须熟读妥拉(摩西五经)。犹太人很了解文字的重要!他们深知文字是上一个世代把价值观传给下一世代的重要环节。若大家都是文盲,圣经不再被阅读,整个犹太社会亦会逐渐从世上消失。犹太人亡国多次,至今还能被上帝保存下来,就是靠着时刻将上帝的话语放在心里。通过文字,一代代将专属于犹太人的信仰价值系统,传承给孩子。
当年这些基督教徒,若个个像以色列人那样勤读圣经──承载上帝话语的文字,就不会把这些圣人遗物当作上帝来敬拜。旧约里多少伟人:亚伯拉罕、雅各、摩西、撒母耳、以斯拉、尼希米、或女先知底波拉,没半个被以色列人当作神来膜拜。反倒一些乡野传闻,还不见得真有此人的约翰‧拉巴迪斯蒂斯,却成了被基督徒竞相膜拜的圣人。
票选被膜拜前几名的圣人,当属使徒彼得、保罗。但,他们根本就反对这种把人当神跪拜的错谬。《使徒行传》第十章记载当彼得来到罗马军队义大利营军官哥尼流的家,哥尼流随即上前俯伏在彼得脚前拜他。彼得连忙拉他起来,说:「请起来,我跟你一样都是人。」
《使徒行传》第十四章亦记载,保罗与巴拿巴在路司得城行了一个神蹟,众人以为他们两人是希腊神明宙斯与希耳米,大声说:「有神借着人形降临在我们中间了。」巴拿巴、保罗二使徒听见,马上就撕开衣裳,跳进众人中间,强烈否认:「各位,为甚么做这事呢?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
这些虔诚的基督徒,因为从没亲自读过圣经,便愚昧地相信圣人遗物的力量远胜于圣灵,这些死人骨头成了他们的上帝。
‧回归圣经
要离开圣约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之前,门口有个小蜡烛人偶,吸引了我的目光。一位团友告诉我,教堂内一个昏暗的角落,还摆着一个真人尺寸的蜡烛人偶。当地导游向我们说明这是用来祈求病得医治的。小蜡烛人偶可能是小孩或婴儿,大蜡烛人偶就是成人,蜡烛燃烧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恩眷。
我不禁默默地为献上蜡烛的那些人祷告,希望他们能从这些错误的、不完整的、无法让人得救的信仰走出来,有朝一日能拿起圣经,像马丁路德一样被惊醒,看见圣经上一字一句清清楚楚的写着:「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世间一定有苦难,我们的肉体也逐日衰坏,这场战争虽然不简单,然而圣经宣告「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八37)因此,我们不需要用甚么外在之物(蜡烛或香油)来换取上帝慈爱的看顾。
至此,我更加深信基督教文字事工与教会建造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性。马丁路德的改教让信徒回归圣经的运动,永远都该是进行式,不能结束。我暗自揣想,如果每间教堂一定要有镇堂法宝的话,我想不出还有甚么比得上圣经来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