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溪旁树 起初神创造        ...

起初神创造          

0
rose, pink, pink flower-3796377.jpg

《圣经》里最难懂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启示录》,另一个就是《创世记》一至十一章。《创世记》讲的是世界的开始,《启示录》讲的是世界的结束;世界的开始和结束,可以说是到了人类思维的极限。人类理性是世界的产物,因此我们的思考范围局限在被造界;人类理性无法探索被造界以外的存有。德国神学家潘霍华(D. Bonhoeffer)在探讨《创世记》的时候说得好:「当起源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在此停滞,就在此终止」。世界的起源和结束,是到了人类思维的边界。

但人类对于起源问题又极有兴趣,每人都希望晓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世界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开始的。孩子如果从小是被领养,长大之后得知自己还有生父生母,他一定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人类在面对起源问题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心情。现代人探索起源问题的时候通常使用两种方式:科学和哲学。很多人读《创世记》一章的时候,可能第一个问题就会问:这跟科学相当不相符?进化论是对的还是创造论是对的?但从根本来说,这些问题问的都不对,因为科学探究不了起源的问题。科学只是一个工具,能够分析被造界的现象:好像桌上摆了一块蛋糕,科学可以告诉你这块蛋糕的成分、颜色、比例等,却不能告诉你这个蛋糕的来源;是谁做的?是为谁做的?科学连一块蛋糕的来源也无法测透,更没有能力来探讨世界的起源。

除了科学以外,人们也经常引用哲学来探讨起源问题。但哲学也行不通,因为哲学跟科学一样,也是世界的产物;哲学触及不到世界以外的范畴。所以当人思考世界起源的时候,就像潘霍华说的:人的思维必须就此停滞。好像鱼到了水平面,就必须得停住。鱼无论如何不能到水平面之外生活。人的理性也无论如何探测不到被造界外的层面:包括世界的起源,也包括世界的终结。

正因为这样,《圣经》的第一句话,让我们看见《圣经》的神圣和超越。《圣经》第一个词:「起初」,让人跨越了理性思维的极限。无论是爱因斯坦、牛顿,还是亚里斯多德绞尽脑汁一辈子,也探究不出:「起初神创造天地」的奥秘。这句话突破了人类思维的局限。只有《圣经》能告诉我们:「起初神创造天地。」

我们再仔细思考这段话。希伯来文的「天地」,指的不是「天空」和「陆地」而已。「天地」一词指的是一切所有的。神创造天地,指的是神创造了一切万物。而「天」在《圣经》里有时也指灵界,也就是被造界当中看不见的层面。神不只造了物质界,也造了灵界,神造了看得见的,也造了看不见的。只要是被造物,没有一样不是神造的。好像《约翰福音》第一章所说:「太初有道……万物都是借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只有神是自有永有的,除了神以外的一切存在的万物都是被造物。这对那些泛灵论的文化来说很重要,他们对于邪灵污鬼很害怕,但《圣经》告诉我们邪灵污鬼虽然强大,但也是被造之物,唯有神才是全能的创造主。

《创世记》告诉我们:「起初神创造天地」;然而「天地都要像衣服渐渐旧了」(参《希伯来书》一章11节)。《圣经》说,神正在预备一个「新天新地」。这个新天新地将来要取代旧的天地。在新天新地里,「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示录》廿一4)。我们如果觉得旧天地多彩多姿、千变万化,我们就应当更向往新天新地。这个新天新地,只要我们相信耶稣,将来都能进去。

没有评论

留下您的评论

请填写您的评论!
请填写你的姓名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