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溪旁树 放手与等候的爱

放手与等候的爱

0
child, boy, smile-5489290.jpg

一年一度的父亲节是我们感谢父亲的日子,教会大多在这天举办感恩活动。我们都知道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越健康,社会就越安定,但父亲常常是家庭里最不稳定的因素。在农村时代,父亲的稳定性尚高,而到了工业社会,身为劳工的爸爸开始上班,常为了工作,加班到很晚,因此在40年前流行一句口号就是「爸爸回家吃晚餐」。但现在的问题早已不是爸爸有没有回家吃晚餐,而是还有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吗?圣经里最引人入胜的父子故事,就是耶稣所说的浪子比喻,在这比喻里,把父亲、大儿子、小儿子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过去我们总把焦点放在堕落的小儿子,他代表着人的背逆与堕落。若仔细阅读路加福音15章,我们会发现,原来重点是在父亲这个角色。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个父亲是预表天父,但何尝不是给为人父亲者,作为学习的典范。当然,这位父亲的特质除了慈爱与宽恕,我们也从他跟大儿子和小儿子的互动中,看见值得我们学习的功课。◆懂得放手与交托在故事中,耶稣没有描述这个家庭的过去和孩子的成长背景。一开始,小儿子就向父亲要家产,他说:「爸爸,请你现在就把我应得的产业分给我。」这孩子狂妄无理,他的语气就是「我现在就要」「这是我应得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孩子想继承家业,要等父亲年老之后。不过这孩子现在就要,且傲气的认为「这是我应得的」。耶稣没有描述父亲的反应,只说:「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两个儿子。」感觉这父亲好像只是个没有作为的好好先生。实情上,当然不是,因为从最后结局来看,这父亲是有智慧的。所以应该是这父亲知道孩子长大了,既然孩子已经有这样的想法与态度,那么成全他,放手是件好事。如果父亲还是放不下,只有把孩子留在身边,其实孩子无法学习,无法独立,甚至在家里制造更多的问题与纷争。因此,这位有智慧的爸爸就放手让孩子学习独立与负责。放手跟放任是不一样的,有些家长只是放任,那不是放手。对基督徒而言,我们的放手是交托上帝,是看见孩子长大后,他需要学习独立。因此,我们要学习放手与交托。◆学习等候与盼望小儿子出去闯荡,过程中音讯全无。我们可能会想,父亲为什么不派人去找,或派人跟着孩子,好随时掌握他的状况?对华人而言,多数父母总想对孩子全盘掌握,但这是不可能的。且当孩子有状况了,或是跟家庭疏离了,有时我们也会心急如焚,特别是身为牧者,更担心孩子会离开信仰。有时做越多都不一定有用。《疾风烈火》的作者辛杰米牧师在书里见证,他的女儿克丽西在16岁时走入歧途远离神,甚至离家出走。他用尽各种方式,包括劝说、责备、争论,也有信仰的方式,但都无法挽回。最后他心里明白,他必须放手,他只单单相信并顺服他传讲的「要在患难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于是,他只有祷告再祷告。就在一次祷告会中,圣灵感动所有的弟兄姊妹为他的女儿祷告,结果就在那天晚上,他的女儿在睡梦中被神叫醒,看到自己正在通往绝境的无底深渊中走下去,她极其害怕,才了解到自己是多么叛逆,多么悖逆。就在几个礼拜后,她再次回到爸妈的身边。◆学习接纳与饶恕比喻中的小儿子,后来经历饥荒,内心感到悔悟,最后选择回家。经文描述:「他离家还远,父亲望见了他,就充满爱怜,奔向前去,紧抱着他,不停地亲吻。」这段经文让我们看见,是父亲奔向前去,是父亲,不是孩子。这就是主动的接纳与饶恕。对身为父母的人而言,有时我们被孩子伤透了心,真的很难接受,甚至又怕孩子只是一时悔改,之后又变回原貌、我行我素。但比喻中的这父亲没有想那么多,不管这段时间他是否生气或难过,当他看见小儿子回来,他知道孩子需要父亲的爱,因为孩子就是受伤了才回来。一个受伤的孩子,除了爱,你还要给他什么呢?◆学习同理与聆听小儿子回家,爸爸欣喜若狂,设宴庆祝,大儿子知道后不但没有高兴,反倒生气,因为他觉得爸爸这样做一点公义都没有。父亲知道了,就出来劝大儿子。大儿子把心中的委屈与不满全部爆发,父亲只是静静的听,听完他也没有生气,也没有觉得这儿子为何这么不了解他。父亲只有充满同理的说:「孩子啊,你常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若我们是大儿子,听到这句话,我们的心会如何?原来我有爸爸跟我在一起,就是最大的福气,而且爸爸说他的一切都是我的,那我为何要跟弟弟生气呢?面对两个儿子的不同状况,这位有智慧的父亲,用智慧与爱、等候与盼望、接纳与饶恕、同理与聆听来面对,让他的家庭可以再次充满爱与温馨。在父亲节的感恩时刻,让我们再次从耶稣的比喻学习父亲的形象,并且经历天父的爱。

没有评论

留下您的评论

请填写您的评论!
请填写你的姓名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