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父有怎樣的形象?我們都像門徒腓力一樣迫切地想要知道—“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參約十四8),但這樣的想法註定落空,因為神是靈,“從來沒有人看見神”。然而,主耶穌賜給我們一條全新的路徑—“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參約十四9)。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個關於兒子如何認識父親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不完美的父親
我出生在一個北方家庭,母親是基督徒,而父親不是。實話講,父親是一位本分、勤勞、顧家的好人,但他留給我最深的童年印象卻是嚴厲。在那個沿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我家的情況更是格外嚴重。
作為家中的長子,我似乎生來就要承受更多的責罰:回家晚了會挨打、頭髮裡有泥沙會挨打、考試成績不好更會挨打,甚至弟弟犯了錯我也要代為受罰。這一切就像北方的暴雨,說來就來。父親的手勁極大,下手很重,打起人來絕不是象徵性的懲戒,這給我留下極恐懼的感受,以至於他只要一瞪眼、一發聲、一抬手,我都會條件反射似的退縮與戰慄。
如今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過分的體罰和家庭暴力會導致孩子怯懦、自卑、缺乏安全感,並產生明顯的暴力傾向;而缺失父愛的嚴厲教育,則不利於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導致其成年後缺乏自信和自尊。說實話,那時的我也曾有過自殺的念頭。還好,同樣深受其害的母親帶著我走入了信仰。
◤另一位父親
在聖經中,我被帶進了一個平靜、溫馨的家庭。藉著耶穌,我逐漸認識了自己的另一位父親——屬靈的天父。祂展現出的慈愛與信實,讓我感覺自己真是一個被溫柔臂彎寶貝懷揣的孩子,那顆渴望父愛的心靈被祂的憐憫所充滿,在這片屬靈的天地裡我可以自由地奔跑、翱翔。
通過不斷地閱讀、靈修和團契生活,我開始明白,“父親”並非不容靠近、極端嚴厲的懲罰者,而是滿有憐憫、恩慈、張開雙臂等待熱情擁抱孩子的至親。愛,才是最好的教育,擁抱比責打更有力量,饒恕比審判更能拆毀牆垣、融化石心。從那時起,我不那麼懼怕父親了,並且心裡竟然起了一個原來難以想像的念頭:希望他也能認識天父。
和睦有愛的家庭氛圍有助於我們認識上帝,但若現實不如人意,我們就必須回到信仰中來,藉著天父的帶領重新審視家庭的意義以及家人間應有的合宜關係。上帝是大能的醫治者,會挪去那些阻礙我們享受恩典的心靈困擾,令我們重拾彼此的信任、忠誠、愛與委身的能力,修復、重建破碎的家庭關係,並藉此實現與祂的合一。
◤他們的相遇
轉機出現在一個特殊的時點,這是我多年後才意識到的。
大學畢業前,我聽到天父的呼召,立定了自己奉獻傳道的心志。對此,父母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母親自然最是高興,奉獻兒子是她一生的夙願;而父親的打算則是讓我進入國營企業工作,可以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回想與父親談話的情形,我仍記憶猶新:那是北海公園的湖畔,我和父親並肩走著,沉重的話題令我們無心觀賞怡人的景致。還是他先開了口:“你決定報考神學院了?”,我說:“是的”。他接著說:“那可是個苦差事,可能像你外公一樣,你想好了?”,我回答:“沒關係,只要有飯吃,有地方安身,就足夠了”。沉默許久,父親有些艱難地說:“是不是我對你太嚴厲了,所以你想離開這個家?”,我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應。他接著低聲問道:“你恨爸爸嗎?”,我有些詫異,這是第一次聽他吐露心聲:“不,從來沒有,我知道你是為我好。讀神學是為了回應天父的呼召”。
父親轉過身去,面對著那片被稱為“海”的湖面,我看不見他的表情,只聽到他深沉卻鄭重地說:“按著你的心願去考吧!我會一直支持你。”
如今回想起那一幕,我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另外兩個身影——摩利亞山上的亞伯拉罕和加利利海邊的西庇太。原來天上的呼召不只是臨到兒子的身上,更是臨到父親的心上。在那裡,天上的父與地上的父相遇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父的孩子,有感知愛的能力。在信仰的相遇中,我們體認家是愛的空間和團契,即便是已經為人父母的軟弱者也能從中感受到理解、愛和接納,點燃他們重回父家的盼望。可以說,父親這次出人意料的順服不僅成為我人生的轉折,更成為整個家庭重歸合一的起點。
◤在恩典中合一
因為有了父親的放手和支持,我的奉獻道路走得一路平順。那些年間,上帝將多多的恩典傾注在父親的事業和整個家庭當中,不僅助我圓滿完成了學業,連原本拮据的家境也漸漸殷實起來。
然而,比起經濟上的改善更令人欣喜的是父親的轉變:他學會了感恩,每逢有人誇讚他精明能幹時,他總會謙虛地說:“那是因為上帝的光顧”。在待人接物上,他變得寬大而熱情,連原本視他為“頑石”的舅舅們都驚歎於他性格的改變。當然最大的變化就是家庭的合一,爭吵與衝突越來越少,禱告和讚美越來越多。如今父親已經受洗歸入基督。他總會用自己的見證勸說那些頑固的人:沒有上帝改變不了的人生。現在,他每次禱告時都會這樣開頭:“我們慈悲的天父!”
我有兩位父親,一位在地上,一位在天上,卻都住在兒子的心裡。你們給予了我生命,與你們的相遇是我的幸運。又到一年一度父親節,我要手按著心房對你們說:“老爸,我愛你們!”
“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