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總是有順有逆,而逆境對於任何人,往往都是他人生觀最真實、最嚴酷的考驗。例如,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雖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後來卻因被小人讒言所陷害,晚年懷才不遇,鬱鬱寡歡,最後自投汨羅江而死。孔子在周遊列國之後,卻未能遇見明君,以一展鴻圖,也曾有“乘桴浮於海”之感嘆。
甚至基督徒也難免會在遭遇患難時,怨天尤人。所以聖經的《詩篇》之中,有許多“哀歌”,都是赤露敞開地表達這種心聲。既然如此,基督徒與世人有何分別?我們如何面對人生中那種遭遇橫逆,卻哭訴無門的景況?
先知《以賽亞書》四十章27-31節,就有一段膾炙人口的經文,來回應這個問題。當時西元前七百多年的猶大國(南國),正遭遇亞述軍隊的侵襲。首都耶路撒冷被亞述十幾萬的軍隊包圍,而其他的地方都已經淪陷了。雖然後來由於神垂聽先知以賽亞的禱告,聖城解圍了(《以賽亞書》卅六 ~ 卅七章),但是全國已經滿目瘡痍。所以猶太人也不禁向神發出如下的抱怨(四十:27):
“我的道路,耶和華似乎視而不見;我的冤屈,神也並不查問!”
先知以賽亞就從三方面來回答這些猶太百姓的疑問。他的回應,基本上分三部分:(1)我們要認識神的本質(四十:28);(2)我們要認識神作事的法則(四十:29-30);(3)我們脫離困境的秘訣(四十:31)
- 神的本質 (《以賽亞書》四十:28)
先知以賽亞提醒灰心喪志的猶太人說:
“你豈不曾知道嗎?你豈不曾聽見嗎?永在的神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祂的智慧無法測度。”
先知以賽亞的提醒,對這些神的選民,是有深刻意義的。因為他們的祖先曾在摩西和約書亞的引導下,經歷了過紅海、經曠野及跨越約旦河的神蹟。如今卻好像需要重新被提醒,去認識他們應該早已經認識,卻好像還不認識的耶和華神。同樣地,即使是基督徒,我們也需要從對神的認識開始,經常去調整、去更新我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免得我們自陷困境無法自拔。
首先,我們要知道:神乃是“永在的神”,也就是說“祂是永恆的”。永恆與永遠有不同的意義。永遠是指很長的時間,永恆卻是超越時間的。“永在的神”這個觀念提醒我們:不要因為你看不見祂,就否定祂的存在,這是幼稚的說法。譬如說,無線電波與宇宙同時並存,卻在100年前才被發現。因此在100年以前,人們會否認有無線電波的存在,甚至直到今天,南美亞馬森河的印地安土人,都還會否定無線電波的存在呢!但這是人類經驗的局限性所致。所以不要以經驗,去否定神的存在。神比你我的經驗大多了!
其次,這位神乃是“造物的主”。這強調:造物者賦予人“人生的意義”,即便人類所遭遇的患難,也都有祂的旨意和計劃。但在患難中,人們最容易感到迷惑,失去信心與勇氣。孟子這位有睿智的聖人就認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對孟子而言,這“天”乃是有意志、有位格的神。而對神篤信不疑的基督徒也會說:“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五:3-4)
第三,這位神是“不疲乏、不困倦的神”。也就是說,祂絕非因困倦而不理會人的呼求。相反的,祂要人無論大小事,“凡事禱告”(《腓立比書》四:6)。有些信徒卻秉持“大事禱告,小事自己來”的錯誤想法,難怪信主多年,卻很少禱告。此外,十八世紀一些自然神論者,如美國開國元勛傑佛遜等人,雖然不否認神創造世界,卻堅持認為,神已經不理人間事了。所以他們既不讀經,也不禱告,更不去教會。先知以賽亞卻提醒我們:神要我們向祂祈求,因祂並不困倦。
最後,這位神乃是“智慧無窮的神”。因此,祂有祂既定的計劃,也按祂的時間表行事。我們必須信賴神的智慧,並竭力去尋求、明白祂的旨意。然而,今天有許多人卻堅持己意,向神強求。這是一種錯誤的心態,也扭曲了神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如果你真的相信神的智慧是遠超過你的,你就不會誤以為每次禱告都需要向神提出“詳細規格與交貨期限”,好像免得神送錯貨,或耽誤時機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基督徒的禱告都只能很消極、很無奈地說:“好吧!神啊,那您就看著辦吧!反正我也沒辦法”。相反的,我們可以像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那樣,說:“神啊!若是可行,將……(譬如說:這位姊妹、這個工作機會等等)給我。然而不照著我的意思,而是照著祢的意思”。這才是正確的禱告態度。
- 神行事的法則(《以賽亞書》
四十:29-30)
另一方面,以賽亞也提醒世人,神幫助人的原則很簡單,那就是:
“疲乏的,祂賜能力;軟弱的,祂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
換句話說,神的原則是:你必須自己肯降卑,並主動尋求神的幫助,否則神將袖手旁觀。因為神既已賜給人自由意志,就不會扭曲人的意志,勉強人隨從祂。耶穌曾說過:“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要召罪人。”(《馬可福音》二:17)在這段語含玄機的話中,耶穌其實是在說:自以為健康的人,不會找醫生;自己承認有病的人,會主動找醫生。自以為義的人,不會找耶穌;自認有罪的人,卻是耶穌所呼召的對象。
然而,今天很多人(包括基督徒),卻像兩、三歲叛逆的孩童,堅持走自己的路,拒絕神的幫助。但是一旦遭到挫折,卻又反過來怪神不保守他、護庇他。其實我們不應該向神逞強,因為再堅強、再神通廣大的人,也有疲乏困倦的時刻。我們何必敬酒不吃,吃罰酒呢?
中國的古聖先哲對人生許多的領悟,也與聖經不謀而合。例如,他們提醒我們要“虛懷若谷”、“借力使力”、“柔能克剛”。這與古希臘哲學強調陽剛、對抗、否定謙卑的觀點,是大異其趣的。
聖經也一再強調:神賜恩給謙卑的人,卻抵擋驕傲的人。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提到“八福”,而第一個福乃是:“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五:3)。這些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那就是我們必須在萬能的神面前謙卑下來,我們才能從祂那裡得幫助。
- 脫離困境的秘訣(《以賽亞書》四十:31)
在明白神的本質與祂行事的法則之後,以賽亞才進一步地提供那個得勝的秘訣: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以賽亞沒有用同樣也能飛的麻雀為喻,卻以老鷹為喻,來表達這個突破逆境的秘訣。因為鷹乃是禦風而行的,而這風就是它能力的“新來源”。而其他的鳥類,卻是要煽動翅膀才能飛翔。所以不是要得回自己的力量,而是由外來的新能源得力量。
在希伯來原文中,31節“等候”這個動詞也可以翻譯為“仰望”(中文新譯本),故有一語雙關之妙。鷹要等候風起之時,又得仰賴這風,才能夠直上雲霄、翱翔天際,卻不疲乏、不困倦。這就是秘訣所在。
因此,我認為這段聖經是從另一個角度,很貼切地表達出莊子在《逍遙遊》“鵬程萬里”的意思來。陳鼓應在解釋“鯤化而為鵬”的寓言時,也說莊子的理想人物,應該先像鯤一樣的沉潛深沉,然後才像鵬一般的遠舉高飛。換句話說,這種人先要能隱匿形跡、深藏不露,等到時機成熟、條件充足,他才出而應世,展翅飛揚。其關鍵也在於“等候”。
同時,在如鷹展翅的寓言中,還有一個隱喻,是有關於風的。“風”這個字的希伯來文是ru-ah,這個字也可翻譯為“靈”。而希臘文的風與靈也都是pneuma。這個雙關語在聖經中,曾多次出現。例如,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平原上的枯骨,當風(ruah)由四方吹來,吹到骸骨之上時,靈(ruah)就進入他們裡面,他們就成為極大的軍隊(《以西結書》三七:1-14)。另外,耶穌曾對前來問道的尼哥底母說:“風(pneuma)隨意而吹,你聽見它的響聲,卻不知道它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pneuma)生的,也是這樣”(《約翰福音》三:8)。因此“如鷹展翅”的寓言中暗示,鷹倚靠風而飛翔,人卻是靠神的靈而行事。這就是另一位以色列的先知撒迦利亞所說的:“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耶和華)的靈”(《撒迦利亞書》四:6)。所以面對困境時,基督徒應該能經歷到像使徒保羅所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四:13)這樣的恩典,並保持這種出於信心的積極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