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在殿裡有瞎子瘸子,到耶穌跟前,祂就治好了他們。祭司長和文士,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又見小孩子在殿裡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就甚惱怒,對祂說,「這些人所說的,你聽見了嗎?」耶穌說,「是的。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馬太福音廿一12-16)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當主耶穌潔淨聖殿的時候,殿裡有四種人。這四種人,有著不同的信仰特色,與耶穌構成了不同的信仰關係。
第一種人,是那些在殿裡做買賣的,他們是那種把「禱告的殿」變成「賊窩」的人。他們在腐敗的守殿官的默許下,進入聖殿區域,他們如魚得水,好像進入了一個商業氣息濃厚的貿易市場。對他們來說,聖殿已經失去了靈性特質,他們個個成了用慾望的目光盯著別人口袋裡銀子的賊。對這種人,耶穌帶著自己從上面來的權柄,把他們趕出了聖殿。
第二種人,是那些瞎子和瘸子。他們在世上貧苦無告,把聖殿當成了「醫院」。也許他們聽說那有醫治之能的耶穌,會來聖殿教訓人,他們就在那裡等候祂在他們身上行醫治的神蹟。他們深知自己需要醫治,於是他們「到耶穌跟前」。主耶穌對這些人充滿了憐憫,在上十字架為人贖罪之前,仍然在做醫治人身體的工作。這些人來到聖殿的目的很明確—得著醫治。從這個角度上看,聖殿是他們的希望和依靠。他們不準備把聖殿以及聖殿在以色列人信仰中的意義搞明白。等得了醫治後,他們有可能連回來對「醫生」說聲「感謝」都做不到。
第三種人,是祭司長和文士。他們是「宗教人士」,有豐富的律法的知識和敬虔的外貌。但他們仇視耶穌,絕對不相信這個拿撒勒木匠,會是以色列人所等候的彌賽亞。在福音書中,主耶穌對他們的責備最為嚴厲(參太廿三13-26),說他們是假冒為善之徒,是瞎眼領路的;他們計較人們是否獻上了薄荷與茴香的十分之一,卻棄公義、憐憫、信實如蔽屣;他們走遍海洋陸地勾引人入教,卻使他們成了地獄之子;他們善於粉飾外面,雖然裡面充滿了污穢……在聖殿裡,他們對做買賣的人把聖殿變成賊窩並不在意,但對小孩子讚美耶穌卻表現出出奇的憤怒。
第四種人,是高唱「和散那」的小孩子。「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這是耶穌騎驢進入聖城時人們所呼喊的。莫非這些孩子也在那呼喊的人群中?當人們呼喊的熱情漸漸消失後,這些孩子卻繼續跟著耶穌進了聖殿。儘管耶穌的行動已經使殿裡的氣氛變得緊張,但這些單純的孩子卻認定祂就是那將要來的「大衛的子孫」,因此高喊:「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而這樣的呼喊,令祭司長和文士們憤怒不已。但耶穌卻告訴這群熟讀舊約律法的人們,孩子們的呼喊,是對舊約先知之彌賽亞預言的回應。因為神要「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見詩八2)—這話應驗在孩子們對耶穌讚美的事情上了。這是一群從神那裡領受了最單純之信心的孩子。因此主勸人回轉像小孩子的樣式,因為在天國裡正是這樣的人。
親愛的弟兄姊妹,如果在主耶穌潔淨聖殿時,殿裡有這四種人,那麼,在今天的教會裡會不會也有這四類人呢?如果沒有第一種人,教會怎麼會如此世俗化呢?當然教會裡也有不少要求神蹟求醫治的人。但如果他們把信心建立在神蹟與醫治上面,而不去思想耶穌是誰,以及祂在神永恆的救恩計畫中,到底為我們做了什麼,那就很可惜了。第三種人的存在,使得假宗教和假敬虔充斥在教會裡,假先知與假教師也層出不窮。
但感謝主,今天的教會中,也有數不清的第四種人—那些信心單純的「孩子」。雖然那些「買賣人」把禱告的殿變成了賊窩,雖然有人把信仰的焦點變成了神蹟與醫治之能的彰顯,雖然假宗教與假敬虔在荼毒著我們的信仰;然而,教會的主和以教會為居所的聖靈,卻把單純的信心、單純的讚美、單純的愛,賞賜給那一路跟隨耶穌進入聖殿的孩子們。但願我們的弟兄姊妹都是這樣的孩子。
禱告:親愛的主,在禰潔淨教會的時候,我們多麼願意成為對禰有單純信心的小孩子啊!我們願意單純地讚美禰、敬拜禰、愛禰、跟從禰。願榮耀歸給禰。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