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父親佳節,不少人會不期然想到這發人深省的名句:「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同時亦會帶來無限唏噓。設若認識這名句背後的故事,則令人更加惋惜。照西漢韓嬰之韓詩外傳所記載,有一次孔子出遊,聽聞極悲傷哀哭聲。孔子因而就近那人,問其極度哀傷的原因。那人名叫皋魚、回答說:「樹欲靜而風不止(息),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原來皋魚外遊期間,其父母因年紀老邁,未能等待皋魚多些孝順與敬奉,猝然離世。作兒子的,因而產生無窮內疚,極度悲哀。而故事的結局,竟是如此:皋魚悲極而泣死於路旁。這種死法,當然不足為效,想也非為父母所欲見到的結果。其實,皋魚理應在其父母有生之年,盡上孝道:縱然不能,也要化悲為力,繼續履行孝道背後之真意,去愛仍在生之至親者,並要將愛火,燃點起周遭的人。父親節的成立,意即在此。

  父親節的創辦人杜德女士,出生於美國。其母早逝,留下成羣兒女,全由杜德女士的父親,躬養成才。後來杜德夫人因父親去世,而產生極大懷念。為着紀念父親撫育之恩,以及提醒世人及時行孝,便於一九零九年倡議於每年六月之第三主日在教會舉行父親節。直至一九二七年方得在美國正式推行慶祝。時至今天,父親節精義已發揚光大,成為世界性節日之一,在很多國家盛行起來;香港深受西方影響,也不例外。其實,慶祝父親節是深具意義的,它最少能提供兒女們,每年一次重溫孝親的機會。

  由於中國人過分重視所謂保持一家之主、男性尊嚴的傳統,作父親的便絕少流露出慈父的一面。加上父親與子女並無如作母親孕育子女之微妙密切關係,代溝便深深地把父子情隔開。更可惜的是,在現實社會和生活壓力衝擊下,父親節的意義漸漸被淡化了。資訊科技急速發展,不但無法填補代溝,反而會令父子關係日漸疏離。忙碌工作,更令父親為着飯碗而終日在外辛勞,很多兒女因此未能體會父愛之偉大,而且更直接剝奪了父子相聚的時光,加深彼此間的疏離感受。

  在現實環境下,商品化的影響中,今日的父親節只流於送上一份禮物,或一家人上館子吃一頓。這樣慶祝父親節,本來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總覺缺乏創意。與其一年一度與父親慶祝父親節,倒不如寓父親節於日常的平淡生活中。例如定期給父親些少「零用錢」、久不久與父親品嚐他喜愛的食品、探望他的時候同時送上保暖衣物、帶他到他愛去的地方、間中講個會令他開懷的笑話、甚至出其不意地幽他一默,也未嘗不可。但也要耐心一點去聆聽他的聲音;偶然也要讓他分擔你那並不會令他擔心的難處;更不要忘記請教他的高見。要知道,作父親的,總會對兒女有多少期望,而兒女的心意會令他暖在心間,喜上眉梢。其實這正是履行「我在父親面前為孝子」(箴四3)的真理、一些具體的例子。是符合聖經所講「在白髮人前宜站立」(利十九32)、「要聽從父親,就是他老了也不藐視」(箴廿三22)、「要孝敬父母」(弗六1)的教導。

  在慶祝父親節期間,信徒切勿忘記在天上的父上帝。你我環境各異,屬靈程度不一,然而我們要竭盡心性去敬拜事奉主,這是呈獻給天父的美好禮物。地上的父親尚且明白欣賞兒女心意,更何況在天上的上帝呢?願彼此共勉!

留下您的評論

請填寫您的評論!
請填寫你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