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在聖經裡也多次提到天父上帝的愛,提得多了,我們自然而然就有了“神愛我們”這個意識,然而父神的愛究竟是怎樣的?卻好像還很模糊。在父親節來臨之際,我們可以通過“浪子的比喻”來看,父神的愛是怎樣的一份愛。
1、傷心的愛
在“浪子的比喻”裡,一位父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常年在他的身邊,卻並不明白父親的心——小兒子離家回來後,大兒子沒有因為弟弟的歸來感到高興,他在田間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當僕人告訴他是小兒子回來後父親在大擺宴席時,大兒子就生氣質問父親——可以得知大兒子雖常在父親身邊,心靈卻從未與父親相通。
小兒子則是向父親索要他“應得”的家業,離開父親去了遠方。這種“分家”的舉動是對父親的一種藐視、咒詛。作為父親,本有權利拒絕,但他仍然將家業分給了小兒子,看著他收拾了行裝離家去到遠方。這樣無理又無情的舉動,必然是傷到了父親的心,但父親卻選擇了忍耐。因著愛,父親給與了小兒子他想要的,默許他離開。父親愛兒子,卻也尊重兒子,給他自由選擇的權利。這並不是縱容,而是在愛裡的忍耐等候。
2、掛心的愛
小兒子離家後揮霍完父親給與的家業,遭遇饑荒時恨不得拿豬吃的豆莢充饑。小兒子悔改醒悟,想到父親的好,立即動身回家要向父親懺悔。聖經裡如此記載:“(小兒子)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十五20)”。
父親怎會知道小兒子在今天回來?可以想像自從小兒子離家後,父親便日日在家門口等候、盼望。有人畫了一副這樣的場景畫,畫中,小兒子還在距離較遠的路上走著,父親已遠遠看看,便情不自禁跑上前去迎接,因太開心以至於一隻鞋跑掉了也渾然不知。父親向著兒女的心永遠都是掛念的愛心,即便我們犯錯,父親仍然盼望我們悔改,等候我們回來。
3、慈心的愛
小兒子在外極度困苦、貧窮、可憐,替人放豬,卻連豬吃的豆莢也吃不到。從前在父親身邊他是愛子,如今卻過得連豬都不如。遭遇這樣的困苦貧乏,小兒子回來時樣子必然落魄至極,父親卻是第一眼就認出了兒子,“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
從這可以看出,兒子雖遠離了父親,父親卻時時掛心兒子,常常思念兒子,他沒有任何的責備,而是以愛接納、包容了他,“連連與他親嘴”,完全的原諒,完全的擁抱,只是因為兒子重新回到了父親的身邊。
4、開心的愛
小兒子向父親悔改,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路十五21-23)。
歸來的浪子被父親的愛更新了,“上好的袍子”、“戒指”、“鞋”,這些父親再次白白給與兒子,又“宰了肥牛犢吃喝快樂”,這正如經文所記:“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十五7)”。這位老父親所做的正是向我們啟示了神的心。神一直在等候我們回轉歸向祂,好恢復我們神兒女的名分,給我們尊貴的榮耀。 我們當常常省查自己,是否像大兒子一樣,雖然常在父親的身邊,卻不明白父親的心,也不明白什麼是“神的國”?是否又像小兒子一樣,得到了父親的寵愛與恩典,卻並不以為滿足,還驕傲的認為這些本來就是他配得的?正如經上所記:“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壹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