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父親節是我們感謝父親的日子,教會大多在這天舉辦感恩活動。我們都知道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家庭越健康,社會就越安定,但父親常常是家庭裡最不穩定的因素。在農村時代,父親的穩定性尚高,而到了工業社會,身為勞工的爸爸開始上班,常為了工作,加班到很晚,因此在40年前流行一句口號就是「爸爸回家吃晚餐」。但現在的問題早已不是爸爸有沒有回家吃晚餐,而是還有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嗎?聖經裡最引人入勝的父子故事,就是耶穌所說的浪子比喻,在這比喻裡,把父親、大兒子、小兒子都刻畫得栩栩如生。過去我們總把焦點放在墮落的小兒子,他代表著人的背逆與墮落。若仔細閱讀路加福音15章,我們會發現,原來重點是在父親這個角色。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個父親是預表天父,但何嘗不是給為人父親者,作為學習的典範。當然,這位父親的特質除了慈愛與寬恕,我們也從他跟大兒子和小兒子的互動中,看見值得我們學習的功課。◆懂得放手與交託在故事中,耶穌沒有描述這個家庭的過去和孩子的成長背景。一開始,小兒子就向父親要家產,他說:「爸爸,請你現在就把我應得的產業分給我。」這孩子狂妄無理,他的語氣就是「我現在就要」「這是我應得的」。當然,在那個時代,孩子想繼承家業,要等父親年老之後。不過這孩子現在就要,且傲氣的認為「這是我應得的」。耶穌沒有描述父親的反應,只說:「父親就把產業分給兩個兒子。」感覺這父親好像只是個沒有作為的好好先生。實情上,當然不是,因為從最後結局來看,這父親是有智慧的。所以應該是這父親知道孩子長大了,既然孩子已經有這樣的想法與態度,那麼成全他,放手是件好事。如果父親還是放不下,只有把孩子留在身邊,其實孩子無法學習,無法獨立,甚至在家裡製造更多的問題與紛爭。因此,這位有智慧的爸爸就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與負責。放手跟放任是不一樣的,有些家長只是放任,那不是放手。對基督徒而言,我們的放手是交託上帝,是看見孩子長大後,他需要學習獨立。因此,我們要學習放手與交託。◆學習等候與盼望小兒子出去闖蕩,過程中音訊全無。我們可能會想,父親為什麼不派人去找,或派人跟著孩子,好隨時掌握他的狀況?對華人而言,多數父母總想對孩子全盤掌握,但這是不可能的。且當孩子有狀況了,或是跟家庭疏離了,有時我們也會心急如焚,特別是身為牧者,更擔心孩子會離開信仰。有時做越多都不一定有用。《疾風烈火》的作者辛傑米牧師在書裡見證,他的女兒克麗西在16歲時走入歧途遠離神,甚至離家出走。他用盡各種方式,包括勸說、責備、爭論,也有信仰的方式,但都無法挽回。最後他心裡明白,他必須放手,他只單單相信並順服他傳講的「要在患難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於是,他只有禱告再禱告。就在一次禱告會中,聖靈感動所有的弟兄姊妹為他的女兒禱告,結果就在那天晚上,他的女兒在睡夢中被神叫醒,看到自己正在通往絕境的無底深淵中走下去,她極其害怕,才了解到自己是多麼叛逆,多麼悖逆。就在幾個禮拜後,她再次回到爸媽的身邊。◆學習接納與饒恕比喻中的小兒子,後來經歷饑荒,內心感到悔悟,最後選擇回家。經文描述:「他離家還遠,父親望見了他,就充滿愛憐,奔向前去,緊抱著他,不停地親吻。」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是父親奔向前去,是父親,不是孩子。這就是主動的接納與饒恕。對身為父母的人而言,有時我們被孩子傷透了心,真的很難接受,甚至又怕孩子只是一時悔改,之後又變回原貌、我行我素。但比喻中的這父親沒有想那麼多,不管這段時間他是否生氣或難過,當他看見小兒子回來,他知道孩子需要父親的愛,因為孩子就是受傷了才回來。一個受傷的孩子,除了愛,你還要給他什麼呢?◆學習同理與聆聽小兒子回家,爸爸欣喜若狂,設宴慶祝,大兒子知道後不但沒有高興,反倒生氣,因為他覺得爸爸這樣做一點公義都沒有。父親知道了,就出來勸大兒子。大兒子把心中的委屈與不滿全部爆發,父親只是靜靜的聽,聽完他也沒有生氣,也沒有覺得這兒子為何這麼不了解他。父親只有充滿同理的說:「孩子啊,你常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若我們是大兒子,聽到這句話,我們的心會如何?原來我有爸爸跟我在一起,就是最大的福氣,而且爸爸說他的一切都是我的,那我為何要跟弟弟生氣呢?面對兩個兒子的不同狀況,這位有智慧的父親,用智慧與愛、等候與盼望、接納與饒恕、同理與聆聽來面對,讓他的家庭可以再次充滿愛與溫馨。在父親節的感恩時刻,讓我們再次從耶穌的比喻學習父親的形象,並且經歷天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