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根據國際上通常對老齡化社會的認定,我國人口老齡化明顯,而人口老齡化將會使中國面臨一系列相關的社會問題:從老年人自身情況來說,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觀念和行為、經濟和社會需求等,如果得不到滿足和保障,必然會產生很多問題。從家庭和社會角度來看,如果制度或措施不健全不完善的話,老年人的贍養及贍養方式、社會服務體系、社會保障等,同樣會給老年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多問題。因此,傳承尊老敬老這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德更顯重要,筆者將對此問題略述管見。

一、尊老敬老是人道原則的體現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總是生存於特定的社會組織之中,總要受到社會規範——人道的約束。孟子曾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說成是“人倫”,其實也就是人道。在這“五常之道”中,以尊老為核心的孝悌之道佔有主導地位。因為孝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悌是幼者對長者的尊敬,孝和悌的家庭倫理擴展到社會,就是對長者的尊敬。

父母為了生養子女,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和代價,子女長大成人後,對父母給予幫助和照料,是一種報恩的行為。

孟郊《遊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常言所說的“可憐天下父母心”,也都表達了一種報達父母養育之恩的情感。“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也說明了子女對父母的回饋,以及親情的可貴。

《利未記》十九章32節說道:“在白髮人的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在這節經文中,把尊敬老人和敬畏神相提並論,可見神多麼在乎我們每一個人對老人的態度。

保羅認為:“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提前5:8)。

保羅還說:“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神面前是可悅納的”(提前五4)。

在舊約時代,不孝敬父母是一項大罪,“凡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他咒罵了父母,他的罪要歸到他身上”(參利廿9)。

在新約時代,耶穌責備法利賽人,把他們無親情、違背父母作為敗壞和反教等事情的標記(參羅一30;提後三2)。

二、尊老敬老是和諧關係的紐帶

“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尊老敬老指的是老年人和年輕人代際關係的一個方面,其另一個方面就是老年人對年輕人的愛護和提攜,這兩個方面的結合反映著一種由家庭倫理擴展到社會倫理的代際關係。

1、家庭的和睦關係。人有敬老之心,就可以促進家庭和睦。聖經特別強調:“我兒,要謹守你父親的誡命,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箴六20)。要保證家庭成員的和睦相處,一方面要求父輩做出榜樣,即“父慈”;另一方面要求子女尊敬父母,即“子孝”。所阻,“父慈”與“子孝”是統一的,不能割裂,這就是“父慈子孝”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幸福的家庭。

2、社會的和諧關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要求人能夠像事奉自己的父母一樣去對待別人的父母,像撫養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對待別人的孩子。基督教將“孝道”推行至他人,將“孝”的意義向深層引申。

敬重父母的人,因為有一份敬重之心,很多時候也能夠推己及人,在以敬重待人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路加福音》記載了耶穌十二歲隨父母上耶路撒冷朝拜的事蹟,在歸途中他們發現耶穌走失了,就焦急四處尋找,後來發現耶穌正在聖殿中求教教師。當馬利亞責問耶穌時,耶穌說:“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他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他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參路二49-52)。

每個人都有年邁之時,“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時光飛逝,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像《詩篇》的作者一樣,向著神稱謝和讚美:“主耶和華啊,你是我們所盼望的,從我年幼,你是我所倚靠的。我從出母胎被你扶持,使我出母腹的是你。我必常常讚美你……你的讚美,你的榮耀,終日必滿了我的口。我年老的時候,求你不要丟棄我;我力氣衰弱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神啊,自我年幼時,你就教訓我,直到如今,我傳揚你奇妙的作為。神啊,我到年老發白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等我將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將你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參詩七一5-18)。

留下您的评论

请填写您的评论!
请填写你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