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傳道書2:18)
所羅門不是那種光說不練、紙上談兵的哲學家,而是知道又能行的行動派。他知道智慧不只是思考,更需要付諸行動:時間、精力和心血的付出,才能換來豐碩的成果。只是,當他看著自己辛苦打造的一切,卻忍不住苦笑:「這些最終要交給下一代,而他們會是怎樣的人呢?」
最為理想的情況下是:下一代懂得感恩、珍惜所得、智慧管理,這樣,或許辛苦還算值得。但誰能確保代代如此?世上太多例子告訴我們:財富能傳承,智慧卻未必能。
智者最無奈的,不是勞碌換來的成果要交出去,而是它可能落在愚昧人的手裡!你辛苦積累的一切,若是被一個只懂享樂、揮霍無度、不知珍惜、不懂得感恩的人繼承,那,這一切的意義在哪?
所以,所羅門說:「他是智慧人,是愚昧人,誰能知道?」(傳 2:19)這話聽來像是感嘆,實則充滿深層的憂慮、無奈和痛苦。
這正像耶穌所說的故事:一個財主積存了大量財富,覺得自己終於可以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足夠多年,安安逸逸地享受吧!」結果 神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加12:16-20)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這正是所羅門的感嘆——你再努力、再精明,最後還是逃不過這個問題:下一個接手的人,是智慧還是愚昧?懂珍惜,還是不勞而獲地揮霍?
因為人生的傳承機制,未必合情合理。你可以努力、可以計劃、可以盡可能選擇優秀的繼承者,但最後的結果仍然不在你掌控之中。當智者想到自己的勞碌可能換來這樣的結果,他怎能不鬱悶?
所以,所羅門最後說:「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傳 2:20)
這不只是財富的問題,而是生命的終極探討問題——就算再有智慧,也無法改變死亡的現實。若我們一生所追求的,只是累積財富、確保傳承,卻沒有思考生命的意義,那麼,無論你多成功,終究還是會有「虛空」的絕望感嘆。
耶穌提醒我們:「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信 神所差來的,這就是作 神的工。」(約6:27-29)因為唯有建立在 神裡的智慧就是信耶穌,且為祂而活,才能讓我們的努力不至成空。這是我們還活著的人能夠思考且追尋的,若耶穌應許今生的勞碌能夠轉移、能夠有永生價值的盼望,那你還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