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15:11-32。讀了以上的幾節經文讓我看到,他以生動的方式比喻了「浪子回頭」的故事,我覺得非常感人。
它不僅詮釋了浪子悔改歸家的可貴,更深刻地展現了一位父親那份日夜切盼孩子回頭的無盡的愛與包容。
那份等待,不是出於責備,而是出於愛──一種超越理性的愛,一種始終敞開的接納。那不是一段普通的離家歸途,而是一場關於愛與赦免的旅程。
在經文中,我看見那位父親,日復一日地眺望遠方。他沒有責備,沒有放棄,只有一顆被愛燃燒、被盼望支撐的心。
當浪子歸來,他沒有問:“你錯在哪裡?”只用一個擁抱,抹去孩子所有的羞愧。而讓我更動容的,是那位留在家中的長子。我也看見了長子的軟弱——他勤奮、順從,卻漸漸失去了父的心;他服事,卻忘了愛。
他勤奮服事,忠心守家,卻因心中沒有父的愛,而變得冷漠、嫉妒、論斷。他努力,卻帶著交換的心態——想用自己的好行為,去換取父的恩典。這何嘗不像今日許多「在教會中殷勤服事」的信徒?外在熱心,卻在心裡漸漸遠離神。他們事奉,不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交換的心態——渴望藉著行為換取神的恩典與祝福。卻忘了:父愛從來不是用來交換的,而是無條件的賜予。
那位父親,早已在遠處張望,用溫柔的目光呼喚每一個迷失的靈魂;他也在家中等待那位心門緊閉的“長子”,願他不再被義務和比較所捆綁,而能重新回到父的懷抱。因為——無論浪子,還是長子,父都深愛著他們。
曾經,我對別人付出了許多的愛,卻始終得不到回應。回報我的,往往是一次次的誤解與傷害。那時候,我的心漸漸冷了,不再能以那種純粹、單純的愛去愛別人。我常常暗自流淚,心裡充滿憂傷與痛苦。我覺得──被傷害的滋味,真的太苦太痛。我曾問上帝:「主啊,我該怎樣才能從這痛苦的捆綁中得釋放?”後來,有一天,神在我心裡輕輕對我說:“要有母親的胸懷。”那一刻,我沉默了。因為我知道,憑我自己,我沒有那麼寬廣的胸襟。但神的愛,超越一切人的限制。祂沒有責備我,只是用祂的話慢慢地醫治我。
當我每天讀經、禱告、與老師一同學習聖經的時候,祂的愛在我心中一點一點融化了那些舊日的傷痛。那些壓抑、焦慮、鬱結的情緒,就在神的話語中,一點一點消散。我的心變得開闊,內心被平安充滿。我知道,那是因為神的愛再次擁抱了我。祂的話語帶著能力——醫治、安慰、鼓勵,也更新了我。
後來,當我讀到《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時,那段關於浪子回頭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 」(路 15:20)那一幕,我彷彿看見了天父的心——不是責備,不是冷漠,而是日夜盼望著我回家的那份愛。「父親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 」(路 15:22-23)
那一刻我明白了,神並沒有因為我的軟弱而遠離我,反而早已在遠處張望,等我轉身,等我靠近。祂擁抱我,不提過去;
祂醫治我,不計較曾經。如今我才懂,那位等待浪子回頭的父親,正是我所信的天父。祂的愛與包容,如同溫柔的海浪,
一波一波地洗淨我心中的傷痕。祂讓我學會了——不再被痛苦捆綁,而是以祂的愛去包容,去理解,去寬恕。因為,當我被愛醫治,我就能重新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