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父亲佳节,不少人会不期然想到这发人深省的名句:「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同时亦会带来无限唏嘘。设若认识这名句背后的故事,则令人更加惋惜。照西汉韩婴之韩诗外传所记载,有一次孔子出游,听闻极悲伤哀哭声。孔子因而就近那人,问其极度哀伤的原因。那人名叫皋鱼、回答说:「树欲静而风不止(息),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原来皋鱼外游期间,其父母因年纪老迈,未能等待皋鱼多些孝顺与敬奉,猝然离世。作儿子的,因而产生无穷内疚,极度悲哀。而故事的结局,竟是如此:皋鱼悲极而泣死于路旁。这种死法,当然不足为效,想也非为父母所欲见到的结果。其实,皋鱼理应在其父母有生之年,尽上孝道:纵然不能,也要化悲为力,继续履行孝道背后之真意,去爱仍在生之至亲者,并要将爱火,燃点起周遭的人。父亲节的成立,意即在此。
父亲节的创办人杜德女士,出生于美国。其母早逝,留下成羣儿女,全由杜德女士的父亲,躬养成才。后来杜德夫人因父亲去世,而产生极大怀念。为着纪念父亲抚育之恩,以及提醒世人及时行孝,便于一九零九年倡议于每年六月之第三主日在教会举行父亲节。直至一九二七年方得在美国正式推行庆祝。时至今天,父亲节精义已发扬光大,成为世界性节日之一,在很多国家盛行起来;香港深受西方影响,也不例外。其实,庆祝父亲节是深具意义的,它最少能提供儿女们,每年一次重温孝亲的机会。
由于中国人过分重视所谓保持一家之主、男性尊严的传统,作父亲的便绝少流露出慈父的一面。加上父亲与子女并无如作母亲孕育子女之微妙密切关系,代沟便深深地把父子情隔开。更可惜的是,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压力冲击下,父亲节的意义渐渐被淡化了。资讯科技急速发展,不但无法填补代沟,反而会令父子关系日渐疏离。忙碌工作,更令父亲为着饭碗而终日在外辛劳,很多儿女因此未能体会父爱之伟大,而且更直接剥夺了父子相聚的时光,加深彼此间的疏离感受。
在现实环境下,商品化的影响中,今日的父亲节只流于送上一份礼物,或一家人上馆子吃一顿。这样庆祝父亲节,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总觉缺乏创意。与其一年一度与父亲庆祝父亲节,倒不如寓父亲节于日常的平淡生活中。例如定期给父亲些少「零用钱」、久不久与父亲品尝他喜爱的食品、探望他的时候同时送上保暖衣物、带他到他爱去的地方、间中讲个会令他开怀的笑话、甚至出其不意地幽他一默,也未尝不可。但也要耐心一点去聆听他的声音;偶然也要让他分担你那并不会令他担心的难处;更不要忘记请教他的高见。要知道,作父亲的,总会对儿女有多少期望,而儿女的心意会令他暖在心间,喜上眉梢。其实这正是履行「我在父亲面前为孝子」(箴四3)的真理、一些具体的例子。是符合圣经所讲「在白发人前宜站立」(利十九32)、「要听从父亲,就是他老了也不藐视」(箴廿三22)、「要孝敬父母」(弗六1)的教导。
在庆祝父亲节期间,信徒切勿忘记在天上的父上帝。你我环境各异,属灵程度不一,然而我们要竭尽心性去敬拜事奉主,这是呈献给天父的美好礼物。地上的父亲尚且明白欣赏儿女心意,更何况在天上的上帝呢?愿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