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地中海上島嶼林立。第三大島塞浦路斯,叫人意外地,在地勢最高之處──突如多斯(Troodos),有許多教堂、修道院、博物館藏在山區裡。原來,塞浦路斯如台灣一樣曾遭許多國家的入侵。人們為了躲避戰爭,遷往深山,於是生活社交的中心──教堂,便座落在人煙稀少的山林裡。

這些教堂、修道院、博物館,個個赫赫有名,來頭不小,甚至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裡。而聖約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Agios Ioannis Lambadistis)與凱庫斯修道院(Kykkos Monastery),更是聖地旅行團必造訪的地方。崎嶇的山路,七彎八拐,我坐在巴士裡,陶醉於窗外特有的旖旎風光。一幢幢毗連的紅頂小屋,被橄欖樹叢、葡萄園、無花果樹簇擁。躲藏在青翠山谷中的古老教堂,時而出現眼前,時而轉頭溜走。車子一轉彎,景緻又不同。

聖約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

聖約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有如一位舉止端莊的婦女,溫婉而恬靜,它優雅的氛圍令訪客自動降低音量,輕聲細語;它也如同有教養的閨女,教堂內部的美麗和尊嚴,只許觀賞、不容攝影,只能在教堂外捕捉她的倩影。

聖約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其實是建築群,是三棟教堂的聯合體。第一棟建物為聖伊拉克雷迪斯修道院Agios Irakleidios(或Herakleidios)。十二世紀,修道院旁幾公尺處,蓋了聖約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到了十五世紀中,可能為了經濟考量,增建了一處前廳,兩間教堂共同使用。十五世紀末,因著拉丁崇拜儀式需要,又加蓋了第三棟教堂。

如今三棟教堂因為屋頂風格一致,從外頭看起來會以為是一間教堂,但走進裡面便會因為格局怪異,分不太清楚最重要的聖壇位在哪裡,才了解這原是三合一的教堂。歷經歲月淘洗,多數人只記得第二間聖約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來此參觀,多是為了瞻仰聖約翰的聖骨,希望能得到其福祉與庇護。

聖約翰,據說出生於拉巴迪斯蒂斯,小時即展現過人的聰穎天資。成年後,不知為何,吃下未婚妻預備的有毒料理而眼瞎,婚約因而取消。盲眼的約翰沒有自暴自棄,靈命反而拓寬,他更多禱告親近上帝,並感受到困苦百姓的需要,將父母提供的食物與窮人分享,自己只留極小部分維生,於是受當地人們的敬重,被封為聖人。因其死後,人們看到他的墳墓上有光,便向他的父親求討聖骨,用來祈禱和治病。

凱庫斯修道院

馬丁路德改教之前,天主教、基督教同一家,統稱基督教。膜拜聖人與聖物的陋習傳說是在西元155年,有位主教坡旅甲(Polycarp)被羅馬政府逮捕處死。前去幫他撿骨的信徒在信中寫道,這些骨頭「對我們而言,比寶石還珍貴,比黃金還純淨。」又「我們將他的遺骨安置在一個合適之處,但願上帝准許我們聚在一起,慶祝他的殉道日。」不久,信徒相信殉道者的靈魂與上帝同在,成群結隊朝拜殉道者的墳墓。

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更開始流行在殉道者的墳墓上建立紀念堂、小教堂、大教堂。骨頭、裹屍布、棺木、各樣遺物(好比綑綁彼得或保羅的鐵鍊,甚至鐵屑)都成了炙手可熱、競相膜拜之物。西元787年尼西亞大公會議,還將這種習俗納入法典,安置聖人遺物成了教堂祝聖禮的必要部分。

聖人的骨頭成了教堂的鎮堂法寶,就像約翰的骨頭是聖約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的珍寶。而凱庫斯修道院的鎮堂法寶則是黃金聖母畫像。傳說中有許多大人物得了不治之症,靠這幅畫像而病癒,甚至還傳說這畫像解決了一場旱災。凱庫斯修道院靠這畫像,遊客名列突如多斯山區教堂第一,每天有來自各地的信徒前來膜拜。

我們一行人來到聖約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不是為了膜拜聖骨,而是為了那個已經被人遺忘的聖伊拉克雷迪斯修道院。根據傳說,聖伊拉克雷迪斯是島上的第一個主教,他是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西元46-48年)所結的果子,修道院的建立是為了紀念巴拿巴與保羅為伊拉克雷迪斯施洗。如果傳言不假,表示巴拿巴、保羅、還有馬可來過突如多斯山區。至於,我們造訪凱庫斯修道院,也不是為了那幅黃金閃閃的聖母畫像,而是根據傳說這畫像是出自《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之手。如果傳聞為真,可以推論保羅應該也來過此處,並將福音帶給這區的人。

不明白聖經以致敬拜聖人

我們千里迢迢遠渡重洋,是為了追溯保羅傳福音的腳蹤,並設法將所拍的照片與GPS定位資料建立聖經地理網站,供查經時使用。無奈卻看到千年來,因著不讀聖經、不懂真理,以至於人們被聖人遺物的迷信所愚弄。

我終於領會使徒保羅說的:「猶太人有甚麼長處?……第一是上帝的聖言交託他們。」(羅三1-2)猶太兒童五歲開始去學校受教育,12、13歲舉行猶太人成年禮之前,他們必須熟讀妥拉(摩西五經)。猶太人很瞭解文字的重要!他們深知文字是上一個世代把價值觀傳給下一世代的重要環節。若大家都是文盲,聖經不再被閱讀,整個猶太社會亦會逐漸從世上消失。猶太人亡國多次,至今還能被上帝保存下來,就是靠著時刻將上帝的話語放在心裡。通過文字,一代代將專屬於猶太人的信仰價值系統,傳承給孩子。

當年這些基督教徒,若個個像以色列人那樣勤讀聖經──承載上帝話語的文字,就不會把這些聖人遺物當作上帝來敬拜。舊約裡多少偉人:亞伯拉罕、雅各、摩西、撒母耳、以斯拉、尼希米、或女先知底波拉,沒半個被以色列人當作神來膜拜。反倒一些鄉野傳聞,還不見得真有此人的約翰拉巴迪斯蒂斯,卻成了被基督徒競相膜拜的聖人。

票選被膜拜前幾名的聖人,當屬使徒彼得、保羅。但,他們根本就反對這種把人當神跪拜的錯謬。《使徒行傳》第十章記載當彼得來到羅馬軍隊義大利營軍官哥尼流的家,哥尼流隨即上前俯伏在彼得腳前拜他。彼得連忙拉他起來,說:「請起來,我跟你一樣都是人。」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亦記載,保羅與巴拿巴在路司得城行了一個神蹟,眾人以為他們兩人是希臘神明宙斯與希耳米,大聲說:「有神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巴拿巴、保羅二使徒聽見,馬上就撕開衣裳,跳進眾人中間,強烈否認:「各位,為甚麼做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

這些虔誠的基督徒,因為從沒親自讀過聖經,便愚昧地相信聖人遺物的力量遠勝於聖靈,這些死人骨頭成了他們的上帝。

回歸聖經

要離開聖約翰拉巴迪斯蒂斯教堂之前,門口有個小蠟燭人偶,吸引了我的目光。一位團友告訴我,教堂內一個昏暗的角落,還擺著一個真人尺寸的蠟燭人偶。當地導遊向我們說明這是用來祈求病得醫治的。小蠟燭人偶可能是小孩或嬰兒,大蠟燭人偶就是成人,蠟燭燃燒就可以獲得上帝的恩眷。

我不禁默默地為獻上蠟燭的那些人禱告,希望他們能從這些錯誤的、不完整的、無法讓人得救的信仰走出來,有朝一日能拿起聖經,像馬丁路德一樣被驚醒,看見聖經上一字一句清清楚楚的寫著:「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世間一定有苦難,我們的肉體也逐日衰壞,這場戰爭雖然不簡單,然而聖經宣告「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八37)因此,我們不需要用甚麼外在之物(蠟燭或香油)來換取上帝慈愛的看顧。

至此,我更加深信基督教文字事工與教會建造有著不可分割的重要性。馬丁路德的改教讓信徒回歸聖經的運動,永遠都該是進行式,不能結束。我暗自揣想,如果每間教堂一定要有鎮堂法寶的話,我想不出還有甚麼比得上聖經來得更重要。

留下您的評論

請填寫您的評論!
請填寫你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