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角色」与「责任」的连结就不太容易一一的做好,「认清」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人自出母胎以后,在医院登记的手环及病历上就出现了第一个角色识别:XX人之子或XX人之女。这是第一个通知医护人员识别这个孩子是属于哪个母亲的,随着平安出月子报户口开始为这个孩子从父姓起登录户口名簿取一个属于这孩子家庭姓氏的名字,他不只是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家族。接着随着语言发展与社会的接触,开始从社区、校园、姻亲、职场等有着不同的角色与责任。

然而以上的这一切关系与角色对比的重要性,不再是自然而然的发生,而是取决于文化与教育后的自我认知进行认定,选择自己想当的角色与选择逃避的责任存在每个人内心不为人知,甚至不想被发现的抽屉里,更甚之缠绕在自己执著的角色中。

而认清自己从造物主的视角是需要学着逃离原来文化与教育的框架所牢笼的自我,才能有所突破与转化,其中的祕辛是需要年岁的历炼才能明白个中的道理。否则就会掉入现代人所推崇的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或反之他的学生「荣格」的矛盾中,因此倡议个人从「社会无意识」塑成的我,回到自我的角色。

在荣格的理论中观察到个人因为社会中的文化与期待以致于有些精神疾病的发生,是需努力回到「自性」,但更深一层的探究,自我这角色到底是谁的付予?与责任为何?来自于回到自我的喜好认定?亦或是躲在一个合理化的舒适圈来同温共感?

在有限的人生里,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有些会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的消失,例如父母的离世身为子女的角色就不再有,学生的角色会因学程的结束而不再存在,追随哪一个心理学家可以使心理暂时得到舒畅,需留意的是时间无法等侯一个错误的选择而再重拾恢复社会中的角色。

「圣经」以造物者的视角提供了一生的角色与人生次序的说明书,追随上帝的人在历史里也証实了这本说明书作者的信实,圣经中记载从亚伯拉罕与侄子罗得的利益冲突中,身为伯父的亚伯拉罕没有纠结于长辈的社会框架,而以「造物者」给予的原则谦和的对待侄子的选择,并将自己是伯父的角色重新定位,并以更高的视角了解自己是神的孩子,神必供应一切所需的,因此免除了家族兄弟阋墙的悲剧,上帝也祝福亚伯拉罕直到千代。圣经中不乏这样的故事,人需在社会的角色中成为祝福他人的角色与责任,也必须使用「圣经」中的处事原则:「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 温柔、节制」(加拉太书第五章22至23节)来协调角色间的冲突。

在一天仅只有24小时的生活里,生活次序的安排也使我们可以享受每一个角色中的祝福。以圣经教导的生命次序「你们应当先寻求神的国和神的义,这一切都将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6:33、「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着应许的诫命。」(以弗所书6:2-3) ,因此当每一天生活的角色与时间的有限里,圣经的次序是第一「神与你的关系」、第二「你和家人的关系」、第三「你和工作的关系」,当这一切都排好时,并深深的刻在自己的时间表中,就可以避免因工作的忙碌而失去了与亲人的互动及与神的关系。

「神」「家」「工作」这三个次序是角色与责任对焦的关键,更是认清自己是谁的一个重要破题重点,人生是一个回不了头的时间巨轮,这一场戏即便自己想重演,但其他角色也不一定配合得来,甚至不复出现,有人一生忙于工作,心中与口中提的都是为了家人与为神奉献,事实上没有实际的花时间在一件事上都是空谈,至终纠结于忧郁的泥泞中。

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吹了一口气在人的里面,使人有了灵的生命,并给人家庭怕我们孤单、工作得以糊口的需要,但现实中常常是看得到工作与钱的需要却忘了人的一生是有神给予生命的优先次序,试着回到造物主给的指引,重新排列一天、一周、一年、一生的次序,享受圣经所应许的「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10:10

留下您的评论

请填写您的评论!
请填写你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