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嗎?

五十年前我就被這個金箍咒套住好長的時間。

雖然不到禁慾的程度,但是對於「享受」有著濃厚的罪惡感,甚至對於其他錦衣玉食的基督徒報以「貪愛世界」的眼光,覺得他們將來無顏見主…

想想看,這個世界這麼多難民…我們卻還在「吃到飽…」

這樣的感受其實是很正常的,表示我們願意「與哀哭的同哀哭…」但與此同時也讓我們更深入的思想:「與哀哭的同哀哭…」就表示我們需要完全讓自己去經歷跟對方一模一樣的事嗎?

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才慢慢從這個困境走出來,我逐漸理解:真正的問題關鍵還是聖俗二分。

我還是掉在「受苦」與「享受」的二分思想中,只能從其中選一個。

事實上,這就像手心手背,是「福禍相倚」的現象,「如果我們對他人的痛苦無感,我們也無法真正的快樂」!

反過來說,「當我們能品味真正的快樂之時,我們才能同時深入理解他人的悲傷」。

什麼是真正的快樂?這個世界有許多富豪,正在體驗「失去快樂的過程」,相反地,也有許多在缺乏中的人知足常樂。

如果我們不能跳脫感官的表面,那麼,在世界上短暫的享受或痛苦,最後還是會回歸聖經所說「虛空的虛空」,因為到最後都沒有意義,只是一時的快感或痛感而已。

結論就是:不要用簡單的二分法來跟日常生活對應,我們持守聖經簡樸與知足的原則,歡喜領受上帝給我們的一切,不必去評價別人的生活方式,當我們真正在生活中與上帝相連,如同葡萄樹與枝子,聖靈自然會讓我們有理解的心去看待那些遙遠或身邊的苦難,不要認為我們感覺的痛苦越深就越能跟苦難的人在一起,我們對苦難其實無能為力,只有上帝能夠與他們同在,我們之所以能夠與哀哭的同哀哭是因為上帝讓我們們相連。

基督徒的哀哭不是人道的精神而已,乃是深信「喜樂與哀愁」都是引導人進入永恆的過程,生命終止的那一天能夠進入上帝為我們預備永恆的安息才是真正的歸宿。

留下您的评论

请填写您的评论!
请填写你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