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圣经里也多次提到天父上帝的爱,提得多了,我们自然而然就有了“神爱我们”这个意识,然而父神的爱究竟是怎样的?却好像还很模糊。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可以通过“浪子的比喻”来看,父神的爱是怎样的一份爱。
1、伤心的爱
在“浪子的比喻”里,一位父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常年在他的身边,却并不明白父亲的心——小儿子离家回来后,大儿子没有因为弟弟的归来感到高兴,他在田间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当仆人告诉他是小儿子回来后父亲在大摆宴席时,大儿子就生气质问父亲——可以得知大儿子虽常在父亲身边,心灵却从未与父亲相通。
小儿子则是向父亲索要他“应得”的家业,离开父亲去了远方。这种“分家”的举动是对父亲的一种藐视、咒诅。作为父亲,本有权利拒绝,但他仍然将家业分给了小儿子,看着他收拾了行装离家去到远方。这样无理又无情的举动,必然是伤到了父亲的心,但父亲却选择了忍耐。因着爱,父亲给与了小儿子他想要的,默许他离开。父亲爱儿子,却也尊重儿子,给他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并不是纵容,而是在爱里的忍耐等候。
2、挂心的爱
小儿子离家后挥霍完父亲给与的家业,遭遇饥荒时恨不得拿猪吃的豆荚充饥。小儿子悔改醒悟,想到父亲的好,立即动身回家要向父亲忏悔。圣经里如此记载:“(小儿子)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路十五20)”。
父亲怎会知道小儿子在今天回来?可以想像自从小儿子离家后,父亲便日日在家门口等候、盼望。有人画了一副这样的场景画,画中,小儿子还在距离较远的路上走着,父亲已远远看看,便情不自禁跑上前去迎接,因太开心以至于一只鞋跑掉了也浑然不知。父亲向着儿女的心永远都是挂念的爱心,即便我们犯错,父亲仍然盼望我们悔改,等候我们回来。
3、慈心的爱
小儿子在外极度困苦、贫穷、可怜,替人放猪,却连猪吃的豆荚也吃不到。从前在父亲身边他是爱子,如今却过得连猪都不如。遭遇这样的困苦贫乏,小儿子回来时样子必然落魄至极,父亲却是第一眼就认出了儿子,“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
从这可以看出,儿子虽远离了父亲,父亲却时时挂心儿子,常常思念儿子,他没有任何的责备,而是以爱接纳、包容了他,“连连与他亲嘴”,完全的原谅,完全的拥抱,只是因为儿子重新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4、开心的爱
小儿子向父亲悔改,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路十五21-23)。
归来的浪子被父亲的爱更新了,“上好的袍子”、“戒指”、“鞋”,这些父亲再次白白给与儿子,又“宰了肥牛犊吃喝快乐”,这正如经文所记:“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十五7)”。这位老父亲所做的正是向我们启示了神的心。神一直在等候我们回转归向祂,好恢复我们神儿女的名分,给我们尊贵的荣耀。 我们当常常省查自己,是否像大儿子一样,虽然常在父亲的身边,却不明白父亲的心,也不明白什么是“神的国”?是否又像小儿子一样,得到了父亲的宠爱与恩典,却并不以为满足,还骄傲的认为这些本来就是他配得的?正如经上所记:“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壹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