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马可 四35-41

耶稣为门徒平静风浪的故事,发生在夜晚时分的加利利海。加利利海在水平线以下六百多尺,晚上海面上的热空气上升后,有时会将周围山上的气流吸下来,顷刻间就形成强烈的风暴 (可四37)。耶稣借着这次的暴风,在门徒面前彰显了自己是战胜风暴的大主宰。

一、忽起的风浪

这次的暴风可能是自然形成,并非主耶稣刻意而为,“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可四37),忽然来临的暴风,是在门徒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虽然他们中间有人是渔夫,但当暴风来临时,他们毫无应对方法,“主啊,救我们,我们丧命啦!”(太八25)。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的暴风好像要比门徒们以往所遇到的更为凶猛,以至于他们在面临灾难时无计可施,就等着要被暴风吞灭。“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可四38),显示出在当时极度危急情况下,不单是他们的财产将要因此丧失净尽,更危急的是他们的生命将要被风暴所吞灭。

人生中的风暴,有时候不仅是我们无法预测的,且其程度及危害性等都是我们弱小的人类所无法左右的,正如这次门徒们在海中所遇到的风暴一样。

通过这次的暴风,也可以领悟到人生困难的源头繁多,无法测透。正如俗语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类往往活在一个未知数中,不知下一刻会如何,并且往往只有顺应自然灾害的到来,而无任何方法来防御灾难的侵袭。

二、风浪的平息

这次灾难的来临虽然是因自然而起,与耶稣无直接的关系,但仔细看来还是与耶稣有着一定的关系。若追究责任,耶稣好像也必须承担一些连带的责任,起码对于跟随且顺从主的门徒们来说。根据故事来看,起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门徒渡海是耶稣的要求,“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可四35)。既然是耶稣要求他们渡海,那么在行进的途中出了问题,耶稣自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门徒是耶稣的跟随者,耶稣理当要保证他们在危难的关头不遭侵害。暴风的来临是人所无法左右的,但为门徒们解决困难却应当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在危难的关头更应如此。我们发现耶稣在面对这次风暴的表现,与门徒们截然不同,“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可四38)。耶稣的这种表现,很容易引起门徒们的误会,以为耶稣根本不顾他们的生死安危,以至于他们对耶稣有所怨言,“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可四38)。

当然,事实上并不如门徒们所想像的那样糟糕。耶稣之所以安然的睡觉,并不是因为不顾他们的生死安危,可能是因为耶稣要借着此次的机会先训练他们,而后再拯救他们。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拯救他们的性命和财产,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及学会如何更好的应对人生中的下一次灾难。事实上,耶稣适时的帮助了他们,“风就止住,大大地平静了”(可四39)。其原因就是来自于主耶稣的一句话,“住了吧!静了吧!”(可四39)。然后风浪就停止了。当灾难临头之时,门徒们幸运的有耶稣在现场,耶稣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这也是我们大家要信靠耶稣的原因之一,因为在世上有太多我们人类无能为力的因素在左右着我们,在吞食着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人类需要圣洁的神作为保护者。

同时,我们也当看到另一方面,就是在灾难来临时,门徒可能也都在想方设法解决目前的困难,可是无奈风浪越发厉害。在危险关头,他们产生了埋怨的情绪,“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可四38)耶稣并没有计较,而是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无疑反映了耶稣即是战胜情绪化的主,也是战胜大自然的主宰。

三、门徒的反应

在灾难来临之时,门徒们的情绪化极其严重,埋怨主耶稣没有适时的出现,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困难。在风浪解决后,我们更看到门徒们对主耶稣有了另一种极端或更深层的反应,“他们就大大地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可四41)。对主耶稣的威力产生了惧怕,紧接着对主有了一番重新的定位。

门徒们的这种前后反应,在特殊的情景之下算是正常之举,特别是后者。最先亲身经历风浪的是门徒们而不是主耶稣,因为主耶稣因为白天的劳累,正在船尾休息。门徒们肯定是凭借已有的经验与风浪战斗,想方设法的要解决他们经常会遇到的这样风浪,只是这次比较特别以至于险些命丧黄泉。耶稣一句话解决了几个有经验之人不能解决的风浪,这使他们不知所措。从经验上看,这人绝不是一般的人,因此他们惧怕,对耶稣要有重新的认识,“这到底是谁?”。

耶稣本是“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的神,这件事对于耶稣没有任何的难处,是本性使然。对于门徒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事。因为他们认清了,自己本身有很多的问题解决不了,但是可以寻找耶稣,耶稣可以帮助人解决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更深层来说,门徒通过亲身经历,对于主耶稣的身份有更清晰的认识,即这是非同一般,在世又在天的神人耶稣,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解决这样的风浪。

留下您的评论

请填写您的评论!
请填写你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