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当赞美的旋律想起,心潮澎湃,随着内心的感动偏然起舞,高举双手,经历敬拜的甘甜…

曾几何时,网路上群雄并起,无数敬拜赞美的歌曲主动推播,音乐的制作精良,旋律动人,教会的敬拜更是赶上演唱会水准,音响灯光,乐团,主唱配唱,一应俱全,但怎么自己却心如止水,甚至懒得播放,感觉敬拜的天空吵杂拥挤,难以翱翔…

这不是错觉,这是非常合理的感官反应。

我们都知道敬拜是要用心灵和诚实,但是从旧约开始,我们就学会了要用外在形式匹配内心感受,看看诗篇150篇的庞大阵容,再看看大卫的诗班配置,就知道敬拜是需要内外兼修的,光是内在的敬虔却不开口赞美神在生活中的奇妙作为,那是会错乱的,所以音乐就在教会历史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达我们的敬拜赞美呢?

这其实牵动了很多文化的层面。

如果今天大家到耶路撒冷参加犹太人的敬拜,有可能新鲜感多过于内心的敬拜,因为犹太人的音乐曲风有可能不合我们的胃口。

相对的,当我们全心投入唱「耶和华祝福满满」这首歌的时候也可能激不起犹太人心中的涟漪,就如许多老外吃不惯臭豆腐一样,这不是内心敬拜的问题,而是外在表达形式的差异。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对敬拜赞美的音感疲劳茅塞顿开。

当年宣教士把福音带给我们的时候也同步把福音诗歌引进华人教会,当时的诗歌主要传承传统圣诗,顶多加一点点乡村摇摆,我们都已经觉得非常新鲜,因为当时对欧美的音乐接纳度很高,后来有了校园民歌,教会的诗歌也开始加唱基督是主系列,就这样,一路走到敬拜赞美,掐指一算,独领风骚的「赞美之泉」也已经超过30年了,想要维持音乐带来的热度谈何容易?

当年轻人用饶舌来唱主祷文的时候,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就会水土不服。

这就是今日敬拜赞美的困境-内在的感受与外在多变的音乐环境不搭。

就是说,如果会众内心火热,对于外在表达形式的多元性接纳度就会比较高。

相反地,如果开始敬拜的时候气氛热烈,可是敬拜团掩旗息鼓之后,大家就闭目养神,久了以后,就会对这种敬拜形式免疫无感,因为场子都是撑出来的,激情难以为继。

我们当然不否认催情有其效果,冷淡能被激发,但是长期来说,还是比较停留在特效药的短暂作用,不容易深化到内心。

信仰是随着时间而生根的,初信的阶段灿烂如花,随着岁月,信仰也会走上养生路线,知道油炸麻辣固然好吃,但是清淡无添加才是王道,原形食物的鲜甜是任何调味料都无法复制的,因此随着信仰的感受,我们对于敬拜赞美的形式渴望也会出现变化。

形式无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内心失去对神的渴望才是致命的。

感官是浮动的,我们对某种敬拜形式麻痺也是正常的。

但是别忘了,我们不是机器,内心对上帝的敬拜在理论上是日益增加的,但是在实际上其实也是会出现浮动的,像彼得前一秒可以拿刀出来保护耶稣,后一秒却可以在鸡叫以前三次不敢承认主。

敬拜不仅仅是一种亲近神的意愿,其实更是我们跟神关系的温度计,枝子虽然跟葡萄树相连,但是曝晒还是会枯萎,缺水还是会凋零,土壤干涸会瘦弱,外在环境一定会影响我们跟神的关系,所以我们才要保持属灵的敏锐度,察觉自己目前跟神的关系在哪一个层次。

或许五年前很火热,但会不会那是因为在小联盟横扫千军?

不知不觉,上帝已经把我们提到大联盟,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只是觉得挫折的频率增加了,对环境的抗压降低了,殊不知,上帝正把我们的座位渐渐挪向约伯…为的是提升我们。

敬拜不仅仅是在得胜的时候手舞足蹈,也是在低潮的时候低声浅吟。

我们跟上帝的关系其实夹杂了很多复杂的情感因素与成长背景,这就是圣经所所谓的「土壤」,圣经真理是种子,但是种在不同的土里会有很大的差异。

或许假以时日,我们的敬拜心田会再次百花盛开,但如果上帝现在正在清除杂质,松土施肥,我们可能看不到任何敬拜之花。

希10:38「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

真正的敬拜赞美唱的是自己内心的生命之歌!

留下您的评论

请填写您的评论!
请填写你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