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将至,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许多妈妈会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但也有很多妈妈会触景伤情,为亲子关系茶饭不思。

从圣经的观点来看,母亲的角色是不可取代的,就连上帝道成肉身也没有抄捷径,而是透过马利亚这位母亲来到世界;甚至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母亲也在底下陪伴,可见上帝赋予母亲多么神圣的使命。

遗憾的是,并非每个母亲都是快乐的妈妈,甚至许多母亲常感压力和愁烦;其中因素当然有很多,但或许透过以下的思考,可以让母亲们更有机会成为快乐的妈妈。

1.身为母亲,是我「该做的事」,还是「想做的事」?

这是个微妙却巨大的差别。

许多母亲为爱受苦,却无法享受个中难以言喻的甘甜,原因就是把养孩子当成「该做的事」而非「想做的事」。「为了体验人生而养小孩」,相较于「为了养小孩而养小孩」,过程会觉得更有意义。

所谓该做的事,就是理性上觉得该传宗接代,结了婚就「应该」有个孩子。这个想法固然没有问题,但是却不能保证在情绪上已经做好准备。

这也是不同世代的一个明显差异。上几代父母在「想做」与「该做」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但是年轻的一代在潜意识就会把力气放在想做的事,该做的事能少就尽量少,因此一旦该做的事让他感觉到负荷很重,心里就会自然产生排斥而觉得很累。

「很累,但是很值得」这种感受在新一代当中逐渐减少。

「那么累,值得吗?」反而是现代社会的主流。

难怪越来越多人不想生小孩,就算生了也是带得精疲力尽,原因之一,可能就包括在之前并没有真正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把该做的事提升为想做的事。

值得感恩的是:心态是可以调整的。

如果明白父职和母职是荣耀的使命,而孩子在身边的时间很短暂,转瞬即逝;父母亲不妨强化自己的心态,把养小孩当作想做的事,并积极寻找更多资源来减轻自己的负担,提升亲子相处的品质,母亲节就会快乐许多。(对父亲也是相同的道理)

2.我是否引导孩子把「该做的事」变成「想做的事」?

亲子关系当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养,圣经也是这么说的:教养孩子使他走当走的路⋯⋯

传统的教育几乎都把焦点放在「该做的事」,不管是锻炼品格、生活习性、信仰生活、学业工作的进步⋯⋯父母尽心尽力教育孩子做个有用的人,却比较少关注他们在过程当中是否快乐。

所以,华人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优秀却不快乐。

从孩子们小时候开始,父母就是把精力放在培养他们才艺学习、课业提升、道德教育⋯⋯,然后花更多的力气阻止他们上网、吃零食、熬夜、打电动,有些家长直接数落「该做的不做,都在做不该做的事⋯⋯」却可能没有注意到,他们为什么那么想做那些事情,如此一来,亲子冲突就无法避免了。

当一个人想做一件事,不管是对或是错,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最后的结果都可能有很高的风险。

妈妈们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亲子关系,尽量避免用说教的方式「告诫」他们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在想做的事情上,因为效果肯定不好。

比较有效的方式是,父母理解他们为什么想做那些事情,同理他们的情绪,然后花时间陪伴他们、转移他们的情绪,这需要很有耐心,也需要帮他们找到同伴。例如偶尔邀他喜欢的朋友一起去露营,或是去不远处郊游踏青,亲子一起去唱歌,一起去运动,让孩子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对他们没有帮助的事情上。

圣经也告诉我们要爱惜光阴,如何让亲子时间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忍受,关键不是父母跟他做什么事,而是你跟他的关系。

但微妙之处就是:你跟他的关系如何?就看你们一起做哪些事?

偶尔跟孩子打电动,一起上网找食谱,创造欢乐的亲子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表现出冷漠其实是因为害怕,那是一种防卫的机制,其实很多父母自己跟孩子靠近也会有焦虑紧张,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比较严肃。

母亲节到了,妈妈们不妨主动邀约孩子做一些彼此都开心的事,一起讨论,一起玩桌游,为亲子相处的经验加分。假以时日,亲子就会从破冰、融冰,到最后水乳交融。

基督徒永远有盼望,为天下所有的母亲(和父亲)加油祝福!

留下您的评论

请填写您的评论!
请填写你的姓名